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

廟會的交流

正月擇吉日 : 一年一次往中南東部各廟寺進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香.
三月擇吉日 : 一年一次往北部廟寺進香。

人文互動與資源供獻運用 :

平安歲月 : 每月初一、十五日例行誦經做敬 誦經禮佛,消災祈福,中午全體善男信女供用平安餐。

十分成安宮年度例行大事

每年正月祈安禮斗(擇日)按奉太歲星君、祈求平安。每年農曆正月舉辦祈安禮斗法會,安奉太歲星君祈求平安,並點光明燈,祈求發財神燈等
正月初一 : 召開八月十五日爐主頭家會議,   討論上元通訴事項。
正月十五日上元節 : 向上倉(天公)祈求全年平安。廟內朝拜正神誕辰及得道日慶祝拜拜。
正月擇吉日 : 一年一次往中南東部各廟寺進香。
三月擇吉日 : 一年一次往北部廟寺進香。
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 : 誦經做敬,演戲慶祝。
七月初一 : 召開中元節普渡頭家爐主會議。
七月十五日中元節普渡 : 做三献慶讚。
八月初一 : 召開八月十五日年例謝平安天上聖母及列位正神遶境活動祭典。
八月十五慶中秋 : 向上倉(天公祖)答謝平安並慶祝中秋節百祿年年例天上聖母、三代祖師、保儀大夫、列位正神出巡遶境保佑國泰民安 . 民生安樂、地方繁榮。
十二月年底 : 圓謝禮斗、太歲星君答謝一年中保佑善年信女平安。

文昌帝君

農曆二月初三為文昌帝君聖誕,民俗所謂的「文昌帝君」,有天神與人神兩種不同的說法,天神指的是北斗七星之一的「文昌六星」又稱「文曲星」;人神又分為兩種指稱,一是「文昌帝君」,是「五文昌」,包括帝君(文衡帝)、孚佑帝(呂洞賓)、文昌帝君等三帝君,加上(朱衣夫子)、魁門(魁星爺)、等三星君,合稱為「五文昌」。
「文昌帝君」本名為張亞子,唐朝越西雋人氏,後來遷到七曲山(四川梓潼縣),因篤信道教,廣宣道教教義於四川,死後人們敬仰他的品德,就在七星山建廟,命名為「清虛關」,並且於石碑上刻「梓潼君」供人祭拜,後來加封「輔元文昌司祿帝君」,簡稱「文昌帝君」。
文昌帝君掌理考試命運、主宰士子的功名利祿,比孔子還受讀書人的敬迎。同時祂也是刻字、書店、文具店、說書、抄紙的行業守護神,所以昔日書商工會就叫做「文昌會館」。

福德正神(土地公)

福德正神係周朝帝王周武王二年二月初二日誕生(即公元前一千一百三十四年)姓張名福德,字濂輝,七歲就讀古文,年少英俊,天資聰明,事親至孝,為人忠厚,從事慈善,不離人群,年三十六歲時,官運來臨,在周成王二十四年,即公元前一千零九十八年間,榮任朝廷統稅官,任期之中,愛民如子,體恤民間貧困,做了無數善舉。至周穆王三年,公元前一千零三十二年,永別人世,享年一百零二歲,因在古時,人類喜留美髯,壽終三天容貌不變,宛如活人之相,眾人前往瞻仰,人皆稱奇。福德逝世之後,改白魏超接任統稅官,其人奸惡無常,愛財如命,因有權勢在身,橫行霸道,想起張福德生前為官廉正,百姓感其恩德,念念不忘,有一貧戶,想造福民間,即以簡陋安其位,用四塊大石打成石墳,一塊作頂,三塊作牆,因福德為官公正,取其名福德,後加正神,福德正神朝夕膜拜,而後一人用一個破缸安在地上,照用其名敬拜,魏派人士閱之,譏笑不已,但那位貧人不理其譏笑,尚以此語回答說:「有錢有屋住大堂,無錢無屋居破缸。」之諺語。豈料有奇蹟巧合,虔誠信仰福德之人,為時不久,由貧家而變富家,原因是五穀豐收,六畜興旺,人馬平安,眾鄉民認為是福德神恩護佑,鄉民集議籌資興建福德堂一座以茲報答,至廟堂完成之後,將其畫像儀態塑成金身,公眾人膜拜。自此神真顯耀,香火綿延,傳遍遐邇,各方聞之必往祈禱,真是有求必應,靈驗異常,如有心人士安其宅上,合家禎祥。此事不久傳至朝廷,即承當朝周穆王,賜號「土地公」,並頒賜聯一對曰,「福而有德千家敬,正則為神萬世尊」。「安仁自安宅,有土必有神」。此事傳出之後,百姓更為敬奉,中國以前未有佛教,就有土地公神,為最古老,萬神之冠。在我們中國無論鄉村社區,陌路阡頭,皆有土地廟,大小均有,土地公最受人的崇拜,一年之中祭祀最多,每月初二、十六,必有祭祀,稱為「做牙」或稱「牙福」,希望有迎福招財之意,正月初二日稱「頭牙」,二月初二日稱為「牙禮」為福德正神祝壽之意,十二月十六日稱為「尾牙」,商人每次祭祀酒餚,宴請同仁,以報終年辛苦,農民種田為生,其心理以為平日所得穀糧,乃是寄託土地公管顧而收成。土地公不但普及全中國,名揚海外,流芳萬世,凡到任何地方謀生,必安其神位。

清水祖師

清水祖師,又稱「麻章上人」,閩南一帶多稱為「烏面祖師」,臺灣則稱為「祖師公」、「祖師爺」。根據三峽長福巖所記載:祖師,本名陳昭應,河南開封祥符縣人。其祖上征契有功,歷封鎮疆撫布政,崇信佛教,訓子弟以忠孝報國,大亂從遷南渡,移居閩南之泉州安溪。祖師卜居清水巖,墾田訓民。因其精通醫理,遂為鄉民治病傳揚佛法,因為嘗試藥草,數次中毒而致使面貌變為黑色,故又稱為「烏面祖師」。其信徒後幫從朱元璋滅元,太祖追念陳昭應公,功在家國,敕封為「護國公」,詔命於福建省安溪縣清水巖建立祠堂崇祀,因此安溪人尊稱為祖師公,祠曰「祖師廟」,其生前隱居於清水巖,故稱清水祖師。


五穀先帝

神農大帝是五千四百多年前五帝紀中的第二位炎帝神農氏,又稱藥王大帝、開天炎帝、五穀大帝等諸多名稱。神農發明耒耜(農具,起土之用),教民種植五穀,又親嚐百草,一日之間遇七十毒,百死百生,共得三百六十物(後世承傳為書,謂之神農本草),以醫治黎民病痛;神農的性情好生惡殺,由於人民當時還不知道吃榖類,都以動物為食,神農便立志教人民開闢土地,種植五榖,使人民發現五榖美味,於是以榖類為主食;且樹立市集規模,互通財貨,人民生活大為改善,因此,尊奉他為先農,也有稱他為藥王,人民感念他的恩德,便稱贊他為「神農」,即「神明于農業」之意。並立廟敬祀。先帝神像有文面、赤面、黑面三種,黑面乃表示嚐百草,以身試藥,中毒後的聖顏。

觀世音菩薩

觀世音菩薩」乃西方三聖佛。梵語(即印度之言語)本來是謂之「阿黎耶」、「阿縛盧枳多」、「伊濕伐羅」、「菩提薩埵」。觀世音有時名為觀音,有時亦為觀自在,其實是指同一菩薩。鳩摩羅什法師(晉高僧,龜茲國人。)譯為觀世音,稱為舊譯;玄奘法師(唐高僧,俗姓陳,名曰違褲褘。)譯為觀自在,稱為新譯。此二者之翻譯,各有其說法。
鳩摩羅什法師將這位菩薩稱為觀世音的理由,是因為這位大菩薩,能夠觀察聽聞眾生之一心稱名,並來拯救諸世間憂惱的緣故。觀世音如依法華經的解釋,這「世音」二字是指世間一切的音聲、或求菩薩救他的苦、或求菩薩賜他的樂。菩薩只要聽到他們所祈求的聲音,便一定會幫他們的忙,而各得其滿願,故稱之為「觀世音」。

保儀大夫

【保儀大夫】中國歷代名人評傳,張巡「新唐書則謂」鄧洲南陽人,今河南南陽縣人氏,張巡為唐朝之名將,彼此守雍丘、睢陽二城之戰蹟卓越而馳名,彼創下歷史三罕:一、守城戰激烈之程度,二、節義忠貞史蹟:張巡之妻林氏夫人得知城內兵困民苦糧盡,為救國救民以捐驅肉,鼓勵軍心抵擋山亂賊之兵。唐帝封林氏官品為申國夫人。三、以攻為守、以寡克眾。此三罕所建之功,使唐朝廷中能轉敗為勝,平定安史之亂,唐帝封張巡為保儀尊王。以上所載部份筆者簡略。


三代祖師

【三代祖師】據龍湖寺譜記載,三代祖師相傳,毗舍浮佛為賢劫七佛中第三位佛,故稱三代祖師或三代浮佛。三代祖師福建永福縣仁義里下姑保姓林名法號自超,宋隆興二年甲申〈公元一一六四年〉十二月四日辰時生,於德化縣上涌寶格墩〈現德化第二中舉址〉幼奇穎見佛生觀。積長昄向佛心意堅,年十二親出家,嗣南京少年寺天石崧和尚。執經侍三載,深味其道。遵師囑。龍起西方,遇水興波,遇湖則止,遍歷名山忽一日梵昇人尋往太湖山見古人流泉回非凡境。即登龍湖山觀之四山環抱一水迂迴,宛然一小天竺轉經時有里人陳惠佐、章元嘉、留師駐錫舍填充為香供於是剪結室(此為寺之始也)延結道侶,請求經仟道行高超行施濟,治瘴疫,保豐年,功德無量。

成安宮正殿主神鎮殿-「天上聖母」聖像

天上聖母【媽祖】據史載云,聖母湄洲人也,誕生於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歲次庚申年,(西元九六○年)三月二十三日,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湄洲島都巡官林惟公第六女也。其父母為人慈善,樂善好施,致力為鄉里公益,鄉里都尊稱他林善人虔誠信仰神佛,家中奉祀觀音大士,朝夕焚香祈禱希望菩薩再賜一子,後周世宗六年(西元九五九年)六月十五日,林夫人夜裡夢見觀音對他說:你們林家世代積德上天會讓你們未幾而懷孕。聖母降誕辰之時,有一道紅光自西北角射照屋內,豪光燦爛,光華奪目異香撲鼻,視為祥瑞之徵兆。聖母誕生後彌月,不聞啼聲,故命名為默娘。八歲時從師研讀經史悉解文義過目不忘,及至十歲時,喜歡敬神崇拜,時常誦經禮拜,稍有空閒即幫母親織布,是一位天資穎悟神財秀發的孝女。十六歲之時,有一天觀井時,聖母不慎墜落深井中,鄰人驚忽趕來搶救,可是奇怪的很,她從井中被人救起時,衣服沒打濕,而雙手捧著一雙神仙銅符,她從得到這件寶物加以研讀後,逐得通靈變化,驅邪玄妙之術,因她神廣法力無邊,可以治癒萬病,故離開故鄉周遊濟世,從此她的聲譽傳布遐邇。
十七歲之時,有一天湄洲港中,有一艘商船適遇大風觸著暗礁而傾覆,舟人大聲呼救之時,聖母趕到投草數根於水中盡皆化為大木,舟人乃得慶生,聖母之功大矣。爾後救人靈蹟屢顯頻傳開,及至聖母二十六歲之時,由春至夏天每日下雨不止,田園人家皆被大水流失,民無米可炊,無處可居,地方官乃求於聖母,聖母亦不忍萬民受災,聖母曰:善哉,善哉。皇天降災皆人間作惡之所致也,吾今願代萬民對天謝罪,及焚香燒符,向天默禱,頃刻之間平地忽起一陣狂風,掃開濃霧,天即放晴,忽見一條蛟龍自水中滾起騰雲而去。至宋太祖雍熙四年丁亥〈公元九八七年〉重陽節,聖母二十八歲之時,渡海升天後,經常在驚濤駭浪中顯紅燈警告,並指引船隻。其普濟逸事不勝枚舉。彩雲蔽天,空中仙樂來迎,聖母自此得道升天為神。時值聖母二十九歲,鄉里人為紀念她的功德,即建立廟宇奉祀而稱她為【通賢靈女】。宋朝以來,歷朝有賜封號,宋代封為【妃】,至宋宣化年間,封【順濟廟】之號,到了〈西元一一五六年〉元代加封為【天妃】,而且朝廷有正式祭典。清康熙二十二年,靖海侯施琅將軍攻台、澎之時,有【神靈顯應】奇蹟發現,故凱旋回師後,奏請封為【天上聖母】。

成安宮各殿神龕奉祀神祇介紹

正殿龕前奉祀-開基媽祖
正殿主神龕奉祀-天上聖母
正殿左神龕奉祀-三代祖師
正殿右神龕奉祀-保儀大夫
正殿龕前左奉祀-二媽
正殿龕前右奉祀-三媽
正殿龕前左奉祀-五穀先帝
關聖帝君殿龕奉祀-關聖帝君
關聖帝君殿龕左奉祀-清水祖師
關聖帝君殿龕右奉祀-池府王爺
福德正神殿龕奉祀-福德正神
觀音佛祖殿龕奉祀-觀世音菩薩
文昌帝君殿龕奉祀-文昌帝君
文昌帝君殿左龕奉祀-仙公祖
文昌帝君殿右龕奉祀-倉頡仙帝